12月20日,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了《中國無線經濟發展研究報告(2022年)》。
報告顯示,2021年我國無線經濟規模達到6.2萬億元,占GDP比重為5.43%,較上年增長16.1%。2021年無線產業規模超過2.6萬億元,占無線經濟比重為41.94%。2021年無線賦能規模為3.6萬億元,占無線經濟比重為58.06%。
初步測算,2021年我國無線經濟相關就業人口達到2068.83萬人,占全年總就業人數的2.77%。在全國總就業人數同比下降0.5%的背景下,無線經濟相關就業崗位保持1.4%的正增長。無線經濟的新場景和新應用,讓就業形式開始呈現多樣靈活的特征,無線經濟成為確保巨大就業需求落地的有效手段之一。
我國北斗系統已在全球20多個國家開通高精度服務,全球總用戶數超20億。截至2021年底,國產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塊銷量已超過2億片,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終端產品社會總保有量已超過12億臺/套(含智能手機);國內厘米級應用高精度芯片、模塊和板卡年內總出貨量超過120萬片,主要應用場景包括無人機、農機自動駕駛、智慧施工、測繪儀器、機器人、智能網聯汽車等,高精度應用明顯呈現泛在化和規?;厔?。
無線基礎設施也實現了保障區域均衡發展,加快推進無線發射臺站的數字化改造,大力拓展直播衛星在偏遠農村地區的入戶應用,著力補盲點、通盲戶。截至2021年底,全國廣播電視節目的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了99.48%和99.66%。有效保障區域均衡發展,為全面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堅實網絡支撐。
2021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41285億元,其中無線相關電子信息制造業成為重要引擎。全球5G網絡基礎設施市場以35.5%的增速成為了拉動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的主要動力,2021年全球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市場規模達到496.9億美元,其中中國移動通信基礎設施龍頭企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。
隨著智能終端、智能家居等產業的快速發展,Wi-Fi、藍牙、NFC、UWB、RFID、Zigbee等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和應用的需求大量涌現,帶動電子信息制造業蓬勃發展。Wi-Fi、星閃、Zigbee等技術,滿足在短距離覆蓋范圍內承載不同速率數據業務,如Wi-Fi適用于對吞吐量要求較高的應用場景。藍牙、UWB等技術用于音視頻、控制、定位、通知等方面。NFC和RFID技術主要用于移動支付、車聯網數字車鑰匙等場景。經初步測算,我國短距離無線通信市場規模超過1600億元。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主要使用免授權頻譜。具體來看,我國Wi-Fi技術主要使用2.4GHz、5.1GHz和5.8GHz三個頻段;藍牙技術主要使用2.4GHz頻段;NFC主要使用13.56MHz頻段。
我國為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共許可770MHz帶寬5G中低頻段頻率資源,許可的中低頻段頻率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,有力保障了我國5G規模部署和高質量發展所需的頻率資源。截至2021年底,我國移動電話用戶規模16.43億戶,人口普及率升至116.3部/百人,高于全球的104.3部/百人。其中,4G和5G用戶分別達到10.69億戶和3.55億戶,兩者在移動電話用戶數中合計占比達86.7%。
目前我國通信衛星應用以衛星直播廣播和政府應急系統為主,但近年來衛星寬帶上網、遠程教育、付費電視等衛星增值業務逐漸發展,同時衛星通信在偏遠山區也得到了較好的應用。2021年4月,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正式掛牌成立,標志著“國家隊”正式出征,我國衛星互聯網產業進入加速階段。
衛星通信廣播累計為國內農村及邊遠地區的1.4億多戶家庭提供直播衛星電視服務、500多個手機通信基站提供數據回傳,在四川涼山特大森林火災、河南鄭州特大暴雨等災害救援中提供高效應急通信服務。衛星通信廣播商業服務實現國內4個4K超高清頻道上星和100多套節目高清化,為遠洋船舶、民航客機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。
無線技術不斷與新型體驗類消費產品融合,云AR/VR頭顯、智能4K攝像機、全景VR相機、可穿戴設備、智能購物車等智能產品拉動新型設備和新型內容消費,不斷豐富無線技術應用載體。無線技術不斷與智慧家居產品融合,基于5G技術并融合感應控制、語音控制、遠程控制等手段,形成了智能家電、智能照明、智能安防監控、智能音箱、新型穿戴設備、服務機器人等新應用;基于藍牙技術,出現了藍牙防丟器、藍牙音箱、智能秤等私人化體驗產品。以5G/6G為代表的新一代無線通信技術將為元宇宙提供所需的大帶寬、低時延互聯網接入,支撐沉浸式、隨時隨地的元宇宙應用。無線通信將是元宇宙的數字底座。